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铠甲由那些部分组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19 14:09:00
文档

铠甲由那些部分组成?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成如网锁的结构。这种铠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古代所谓的“金甲”在东西方都有,它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而在铠甲上镀金的结果。金丝甲与锁子甲的防护原理相似,属于柔性铠甲,其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轻,但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推荐度:
导读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成如网锁的结构。这种铠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古代所谓的“金甲”在东西方都有,它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而在铠甲上镀金的结果。金丝甲与锁子甲的防护原理相似,属于柔性铠甲,其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轻,但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和保存问题,完整的实物很少,这使得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大多基于史籍和零碎的出土文物。我国古代主要使用札甲,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会腐烂,导致保存困难。相比之下,欧洲铠甲不仅材料特点使其易于保存,而且许多盔甲是由家族世代保存的,这使得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多。此外,现代盔甲成为高端装饰品,进一步激发了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成如网锁的结构。这种铠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
古代所谓的“金甲”在东西方都有,它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而在铠甲上镀金的结果。金丝甲与锁子甲的防护原理相似,属于柔性铠甲,其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轻,但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尽管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火箭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商代铠甲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坑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修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州尺闭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铠和明光铠。两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困棚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甲
唐代铠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绢、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像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欢此甲,因为这是中国独有的。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

文档

铠甲由那些部分组成?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成如网锁的结构。这种铠甲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古代所谓的“金甲”在东西方都有,它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而在铠甲上镀金的结果。金丝甲与锁子甲的防护原理相似,属于柔性铠甲,其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轻,但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