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个人的行政级别通常被认定为副部级。每年,我国大约有几十位学者被评选为院士,院士职位设有退休制度。
作为院士,薪酬由基本工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岗位津贴、院士专项津贴、住房公积金及其它福利构成,总额大约为每年十万元左右。尽管这一收入水平在当前社会并不显眼,但院士头衔带来的荣誉终身难忘。在全中国,每年只有寥寥数人能获此殊荣,包括外籍院士。
中国院士分为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在住房方面,院士通常可获得超过200平米的住宅,并享有安家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院士并不完全依赖国家发放的工资生活。例如,有院士曾是国内富豪,其个人资产达数百亿。对于许多院士而言,金钱并非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他们的人生境界常超出常人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内不仅是理论的奠基者,也常常是实践的引领者。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贡献,某些学科领域可能根本就不会存在。
即使在退休后,当选为院士的人才仍继续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尽管有些院士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而可能不直接参与商业实践,他们的收入水平或许并不高。但他们掌握着国家最前沿的学术资料,其领导下的团队易于产生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院士的退休年龄与一般事业单位员工不同,且他们享有的医疗待遇也优于其原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