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件鸮形玉饰于2001年在关中西部的凤翔一座春秋时期的秦墓中被发现,它的尺寸为长11.3厘米,宽4.1厘米,采用青玉材质,色泽略带黄色。玉饰呈扁平长条状,其上雕刻有一只鸮鸟的形态,对称的两个穿孔形成了鸮的眼睛,形象生动。这种玉饰通常发现于东北红山文化遗址,而在西北周秦文化核心区的春秋秦墓中出土的例子极为罕见,因此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鸮形玉饰的出现,与红山文化的内涵相结合,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在辽宁西部的阜新胡头沟一座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鸮形玉饰,此后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牛河梁等地也有此类玉饰的发现。尤其是牛河梁M14出土的玉饰因其精美而震惊学界。自80年代起,随着红山文化考古的进展,这类玉饰在多个红山文化遗址被发现。这些玉器的造型奇特,纹饰风格独特,充满神秘色彩,学界通常称其为勾云形玉佩。学者们根据其外观将其分为勾型和齿型两大类,而辽宁牛河梁27号墓出土的是已知最大的齿型玉佩。目前我们所见的各种造型,大多是基于这两种类型的变异。这反映了红山文化研究中玉器的发展趋势。目前,除了红山文化分布区,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此类鸮形玉饰的出土。因此,在关中凤翔发现的这件鸮形玉饰,不仅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增添了鸮形玉饰的神秘色彩。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独有的玉器类型,这件鸮形玉饰属于齿型玉佩。齿型玉佩得名于其下半部中段的五个醒目齿形。勾云形玉佩的造型神秘莫测,学术界在数十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多种解释,如云气说、龙形说以及凤、鹰等鸟形说。但从鸮形玉饰的出土地点和时代背景来看,凤鸟说更能体现其文化内涵。鸮的形象在仰韶文化彩陶和商周青铜器上都有出现,如妇好墓出土的鸮尊,既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汉代以后,仍能见到这种鸮形主题的艺术品。考古材料表明,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中的神性表现最突出的是祖先崇拜,鸱鸮被视为生殖神和祖先神。鸮形玉饰上夸张的鸮目表现手法,是为了赋予其神性的神秘内涵,在膜拜中增强自信。这显示了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中,鸟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如商人的祖先女娀吞食鸟卵生下商祖契的传说,以及秦人祖先简狄吞食玄鸟卵生下秦祖大业的记载,都反映了古人对鸟的崇拜。因此,凤翔春秋秦墓中出土的鸮形玉饰,与秦人青铜器上的凤鸟崇拜相呼应,应是秦人祖先崇拜观念的体现。这件与红山文化相似的鸮形玉饰在周秦文化核心区的凤翔出土,由于这是一个孤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