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中,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是重要的指标。上屈服强度定义为试样在发生屈服现象前的最大应力值,即力首次下降之前的最高应力点。而下屈服强度则是在排除初始瞬时效应后,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对于某些钢材,例如高碳钢,由于其屈服现象不明显,因此通常采用在发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作为其屈服强度,称为条件屈服强度。
材料的变形根据其特性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弹性变形指的是在外力撤销后,材料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塑性变形则是指外力撤销后,材料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形状发生改变,表现为材料的伸长或缩短。在进行屈服强度测试时,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通常需要测量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或规定残余伸长应力,而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则可以测量其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一般情况下,测试中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即可满足需求。
在测定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时,通常采用图示法或指针法两种方法。上屈服强度的计算公式为:Reh=Feh/So,其中Feh为屈服阶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而下屈服强度的计算公式为:ReL=FeL/So,FeL为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屈服强度的计算公式则为:Re=Fe/So,Fe为屈服时的恒定力。
以上所述的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等概念,都是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中常用的术语,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行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