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间隔缺损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这种病症根据缺损的大小可以分为小、中、大型,同时也分为轻、中、重三类。治疗方案通常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包括缺损的大小、临床症状以及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制定。
对于小缺损,其直径小于0.5厘米,临床表现轻微,孩子活动正常,仅在体检时能听到心脏杂音。这类缺损在出生至5岁之间有1/2到2/3的几率自然愈合。如果超过5岁仍未愈合,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目前,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展了经心导管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这种方法创伤小且效果显著。
中等大小缺损,直径在0.6~0.9厘米之间,孩子可能会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咳嗽、活动后心累等症状。手术时间需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和心脏情况来决定,通常在症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等待至2岁以后,但如果心脏增大或出现早期肺动脉高压,则需要在1岁前甚至更早进行手术。大多数中等大小的缺损可以通过心导管手术治疗,但对于位置特殊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情况,可能需要开胸手术。
大型缺损,缺损直径超过1厘米,孩子从小症状严重,常伴有肺炎、心力衰竭等。这类孩子需要定期到心脏科医生处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大型缺损需要在1岁前通过开胸手术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室间隔缺损的治疗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家长应与医生密切合作,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