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期间,常为百姓治病。那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支起大锅,熬药施救。后来,他回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到许多贫苦百姓因饥寒交迫,耳朵被冻烂。他心痛不已,决心救治这些百姓。
回到家中,张仲景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架起大锅,于冬至那天开始施药。他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煮熬,再将煮好的东西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需要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这祛寒汤后,身体逐渐发热,血液循环变好,耳朵也暖和起来。当地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不仅抵御了伤寒,还治好了冻伤的耳朵。
张仲景的善行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耳朵康复,便仿照娇耳的样子,制作过年食物,并在初一早上食用。这种食物被称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以此纪念张仲景开棚施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传统延续了下来。饺子不仅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更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美好祝愿。
每到冬至和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饺子的形状、馅料丰富多样,寓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饺子的制作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家常,这种温馨的氛围,让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了一种亲情的纽带。
如今,饺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美食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情感。每当冬至和大年初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腾腾的饺子,感受着团圆的温暖和幸福,这便是中国传统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