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瓷器产生蓝点的现象
瓷器上的蓝点通常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比如,铜氧化物在高温下可能会转化为青蓝色,形成蓝点。这种现象在古代瓷器中较为常见,而在现代瓷器中则较少见,因为现代工艺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烧制温度和釉料成分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柴烧特点
柴烧是古代瓷器烧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柴烧过程中木材的添加和控制难以完全均匀,导致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温度会有所波动,从而形成气泡和层次感。这些气泡和层次感在古瓷上呈现出一定的自然美感。而现代瓷器工艺中,气烧和电烧更为流行,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为均匀的温度控制,使得瓷器气泡更为均匀密集。
三、不上釉的坯体
不上釉的坯体在烧制时不需要使用匣钵,烧制后表面形成的落灰釉是薪柴与坯体反应的结果。而使用匣钵的,落灰釉就不明显。施釉的坯体,烧制时使用匣钵,烧制后的表面形成的釉是釉料与坯体反应的结果。古代的匣钵可以隔开木灰与坯体,避免了直接接触,保证了产品釉色面貌一致。如果釉面上落灰,或者坯体釉走火的痕迹,在古代瓷器标准中,属于次品级别。现代陶器工艺中,一种截然不同古代的审美出现,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进行罩住,木材燃烧的火焰以及灰烬直接进入窑内,自然的依附在坯体上,在高温的作用下,形成温润有光泽,层次感丰富的灰釉;同时融化或者未融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者粗糙的质感,以及各种颜色,形成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就是现代欣赏的柴烧美。
四、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陶器主要是使用粘土烧制而成,现多见于花盆,但作为承武物的器皿来讲缺点有二:易渗水和强度不够。瓷器的烧制则有三个条件:高岭土(一种矿石粉末)、高温(1200度以上)和上釉技术(相当于镀层)。中国规模量产瓷器可追溯至隋唐,真正的普及则在北宋。唐有北(河北邢州)邢窑和南(浙江越州)越窑,宋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五、陶瓷裂纹问题
陶瓷裂纹可能是由于烧制过程中受热不均或在运输、使用过程中碰擦所导致。对于底部的裂纹,这是正常的,不影响使用。但如果正面有裂纹,这属于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对于修补,可以使用陶瓷修补胶,但修补后的陶瓷产品可能不再具备原有的美观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