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窑和官窑的瓷器以其开片特征而闻名,这种现象在宋代瓷器中非常普遍。永乐年制的黄釉瓷器出现开片,这是因为在烧造过程中,瓷器釉面自然开裂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开片并非瓷器破损,而是一种被工匠们逐渐掌握并刻意为之的技艺,成为了瓷器的一种装饰。
开片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胎釉收缩比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瓷器表面釉层会自然内裂,形成鱼子纹或牛毛纹等,这些开片仅在釉面上,不会深入胚胎。
在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瓷器中,开片被认为是一种美。哥窑之所以得名,有一说法是因宋代龙泉的章氏兄弟中哥哥主事的窑口而得名,也有观点认为传世哥窑瓷器可能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但哥窑的确切位置和性质在陶瓷史研究中仍是未知。
开片为瓷器增添了多样性,不同的窑口和工匠都有各自独特的开片纹路。哥窑的开片以金丝铁线著称,即釉裂形成大开片的黑色纹路,俗称铁线,而小开片则呈现不同的形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开片成为了瓷器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细微的裂痕不仅是时间留下的痕迹,也是瓷器生命力和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开片瓷器与非开片瓷器的价值,在不同的观点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但它们都是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