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特征而著称,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导的政治型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善恶的区别,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将文化教化视为其目的。它不仅是道德与智慧的结合,而且是一种强调伦理价值取向的民族特色文化。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塑造了古代人的文化人格,也定义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生命力和创新性: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持续至今且未曾中断的文化。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那样消亡,也不像古希腊、罗马那样衰落。自夏朝起,中华文明历经多个朝代,代代相传,生机勃勃,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2. 融合性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在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学派并存,形成了中国文化汇聚百川、融合智慧的显著特点。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上存在差异。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边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指“文化”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社会与自然的区别,是人类生活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我们通常讨论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因此,我们要强调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指的是历久传承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
将“传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上主要指清朝晚期之前的中国社会文化,从空间上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育学说,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还有历史、地理、医医药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献。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在清晚期之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