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穿刺是一种通过使用骨穿针进入骨头富含骨髓的部位,然后抽出针芯,利用注射器(针筒)依靠负压吸取骨髓液的医学检查方法。骨髓活检则是在进行骨髓穿刺后,进一步利用活检针进行操作,通过硬性钳咬取一小部分骨髓活组织。这种操作尤其适用于那些骨髓穿刺多次未能成功抽取骨髓液的情况。
例如,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如骨髓纤维化等,单纯依靠骨髓穿刺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样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骨髓穿刺往往难以抽出骨髓液,导致所谓的“干抽”现象。而通过进行骨髓活检,可以更准确地获取病灶部位的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骨髓活检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在面对骨髓穿刺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病理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都是诊断骨髓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骨髓穿刺更适合于快速获取骨髓液进行初步检查,而骨髓活检则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组织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两种操作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患者在接受这两种检查时可能会感到一定的不适,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