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20 08:01:14
文档

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译为";和";、";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3.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4.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与";为";,可译为";把"。5.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推荐度:
导读1.用作连词,可译为";和";、";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3.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4.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与";为";,可译为";把"。5.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在古代汉语中,"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用作连词,可译为"和"、"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3.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4.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与"为",可译为"把";

5.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6. 用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而";

7. 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

8. 用作连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通过这些不同的用法,"以"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连接、修饰、引出等多种作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这里的"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

又如,在《归去来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里的"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译为"而";

在《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这里的"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把";

在《汉书·西南夷传》中,"余是以记之",这里的"以"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

此外,"以"还可以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在《曹刿论战》中,"何以战",这里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用什么身份"。

综上所述,"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十分丰富,其灵活多变的使用方式使得古文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文档

师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译为";和";、";率领";、";带领";、";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3.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4.用作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与";为";,可译为";把"。5.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