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历,也称公历,是全球通用的历法。自1912年起,中国开始采用阳历,以与传统的阴历相区分,阳历亦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准,一年定为365天,闰年则增加一天,即2月有29天。阳历的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7个月为大月(31天),4个月为小月(30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相位变化来定义月份,一个月的长度大约为29.5天。为了计算方便,阴历中将月份定为30天或29天,一年共有12个月,大小月交替出现。阴历一年大约有365天,没有平年和闰年的区分。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因此无法保持四季的固定周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展出了阴阳合历,也即现在所说的农历。农历与阴历类似,以月亮的周期定月份,但通过加入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与阳历接近,以此来调整季节。大约每两年至三年会出现一个闰月。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阴历生日是4月21日,对应的阳历日期会因年份而异。每年阴历与阳历的对应关系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具体年份的数据才能确定阳历日期。例如,如果某人的阴历生日是4月21日,那么在1980年,阳历生日可能是5月15日;而在其他年份,阳历生日可能会有所不同。
每天转换为阳历的日期也是不同的。例如,阴历4月14日对应的阳历是5月16日,而阴历4月15日则对应阳历的5月17日。这种转换是由于阴历和阳历的历法周期不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