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历中,“廿一”指的是21号,距离24号还有三天。农历,也称夏历或汉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结合了月相变化和太阳回归的周期。这种历法认为一个月的时间应以朔望月为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太阳的季节性变化。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都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农历的确立可以追溯到商代,而1912年以后,中国官方开始使用公历,但农历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农历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年的月份和天数会有所不同。为了调整月相和季节的关系,农历会设置闰月,确保历法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匹配。农历的24节气反映了季节变化,并指导农业生产。旧历或老历通常指的是农历,但这些称呼并不严谨,因为它们只是相对于公历而言。阴历是指完全按照月亮周期来制定的历法,例如伊斯兰历,而农历则是一种阴阳合历。
农历的月份名称是根据包含的“中气”来确定的,如正月包含“雨水”,二月包含“春分”,以此类推。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而十一月和十二月通常称为冬月和腊月。农历中的“十冬腊月”成语就是指这三个月份,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在历史上,为了使农历与回归年相吻合,有过不同的闰月设置方法。自唐代以来,闰月的设置完全依据天象,以保持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的一致性。农历的复杂性源于其精确的天文计算,它能够反映出月亮和太阳的准确位置,以及节气的时间点。因此,农历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天文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