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阁提出了三个年号选项:“明良”、“绍治”和“嘉靖”。其中,“绍治”的含义不言而喻,先皇孝宗被认为是明中叶唯一值得称赞的皇帝,他统治时期君臣和谐,天下治平。“绍治”这一年号表达了对孝宗时期“弘治之治”的继承。
“绍治”与“嘉靖”相对,后者则带有对正德时代的清算意味。“嘉靖”取自《尚书·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意味着对过去的纠正和整治,间接表达了文臣集团对正德时代的不满。
实际上,“嘉靖”原是对商高宗武丁的赞美,武丁长期生活在民间后继承王位,这一境遇与朱厚熜相似。群臣特地以武丁比喻朱厚熜,希望他成为贤明、长寿的君主。
据说,王守仁曾预言“嘉靖”二字将作为年号出现,而朱厚熜最终选择了“嘉靖”。然而,朱厚熜并未选择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原因在于,“绍治”存在歧义,“治”既可以理解为对“弘治之治”——即弘治皇帝事业的继承;又可以理解为对“弘治”——即弘治皇帝本人血脉的继承。朱厚熜刻意回避了这一问题,这反映了他继统而不继嗣的意图。
这一选择实际上预示了日后的大礼议之争。朱厚熜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孝宗的怀念,也透露出他对自己继位身份的慎重考虑。大礼议之争的开端,早在朱厚熜选择年号之时便已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