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热抽搐,医学上称为“高热惊厥”,其发生率在6岁以下儿童中约为5%,多数首次发作发生在3岁以内,但6个月内的婴儿较少见。发热原因多样,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变态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发高热,进而引发小儿抽搐。
医生观察发现,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感冒发烧只需打点滴,即使医生开了退烧药也不按要求服用。实际上,挂水主要用于消炎、抗病毒和补充电解质。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热或热度上升过快时,大脑功能可能紊乱,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抽搐等症状。反复抽搐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影响智力发展。因此,家长应积极合理降温,避免高热引起抽搐。一般而言,发烧达到39摄氏度以上才易出现抽搐,但个别孩子38摄氏度也可能发生抽搐,甚至不发热也抽搐,这与孩子的全身状况,特别是缺钙或患有癫痫、脑炎等因素有关。
许多家长给孩子穿太多衣物,包裹厚重棉被,担心孩子受凉。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孩子发热时应解开衣物,打开被子,避免捂热。可用冷水毛巾敷在前额做冷敷,或用冷水枕或冰袋,也可用温水擦拭全身,帮助快速降温。有些家长认为小儿抽搐不光彩,不愿告知医生。实际上,不必隐瞒,及时治疗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在就诊时告知医生抽搐史,医生会给孩子用镇静药物,减少或避免抽搐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