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系统的关键在于确保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获得充分的血液供应。单纯认为血液变稠后流动速度会减慢,进而导致血液聚集和凝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实际上,人的血管不同于无生命的水管,100多年前,帕肃叶发现了一条定律,即血流量与血压和血管口径的四次方成正比,与血管长度和血液黏稠度成反比。这意味着血液黏稠度对血流的影响非常小,主要影响因素是血管口径。活的血管具有扩张和收缩功能,只要血管口径增加一倍,血流量就会增加16倍。其次,血压在血流阻力增加时,只要血压稍微升高一点就能完全代偿。即使血黏度增加数倍,只要血管稍微扩张或血压稍微升高,就能完全抵消,保持血流量不变。
有些人认为中老年人出现“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午餐后犯困,需要小憩,否则下午无精打采;蹲着干活气喘”等症状,都是血液变稠的表现。然而,这些症状并非高血黏度的特有症状,而是许多疾病共有的非特异性症状。事实上,许多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经常出现这些症状,而高血黏度者却很少有这些症状。如西藏等高原居民,他们通常表现为高血黏度,但大多数人并无症状。真正严重高血黏度引起的症状,主要出现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身上。
控制饮食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增高是高脂血症的一个主要特征,虽然许多正常人也存在这种情况,但长期发展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实践证明,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和食物疗法,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种病症。饮食控制的原则是控制肉类,减少肥腻厚味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清淡素食。可以通过食用豆制品、适量的鱼肉、瘦牛羊肉、鸡肉等来补充蛋白质,食用油可采用豆油、菜油、麻油等植物油。还应提倡“淡食”,不要吃得过咸。
一般来说,血液黏稠度高的人,每日主食控制在250~300克,细粮搭配,瘦肉、豆制品均为50~100克,鸡蛋或鸭蛋1个,乳制品250克,蔬菜500克,水果100~150克。这样既能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又能防止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控制饮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原因在于,粗粮中的食物纤维较多,可使糖的吸收变慢,避免血糖一时性升高而转化为脂肪储存。燕麦具有降血脂和血糖的作用,牛奶中含有降胆固醇因子,将燕麦片放在牛奶或豆浆中服用,长期坚持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脂含量及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通状态。大豆中的大豆皂甙可降低血胆固醇;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P,各类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这些均有助于降血脂、增强血管弹性及抗血栓。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