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分别对应do、re、mi、sol、la。最早的“宫商角徵羽”名称出现在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三分损益法”,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方法。
关于“宫商角徵羽”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学,如“宫”来自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星宿;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来源于古代驯养的畜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在古代音乐著作《乐记》中,它们被解释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周礼·春官》中提到“五声”,《孟子·离娄上》中提到“五音”。《灵枢·邪客》中将宫、商、角、徵、羽与五脏相配,分别对应脾、肺、肝、心、肾。
五音的名称和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解释。《国语·周语下》和《礼记·乐记》中提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隋书·音乐志》中提到“五声五律”,“雅乐”每宫一调,“迎气”奏五调,称“五音”,“缦乐”用七调。
在古代,古乐调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种。变徵相当于现代西洋乐的F调,声调悲凉;羽声相当于现代西洋乐中的A调,能表现激愤或高昂的情绪。如《战国策·燕策》中所描述。
“宫”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do音。《国语·周语下》和《礼记·乐记》中提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隋书·音乐志》中提到“每宫应立五调”。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提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
“商”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re音。《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提到“入声商七调”。《礼记·乐记》中提到“商,属金,臣之象”。《隋书·音乐志》中提到“每宫应立五调”。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提到“入声商七调”。
“角”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礼记·乐记》中提到“角属木,民之象”。《隋书·音乐志》中提到“每宫应立五调”。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提到“上声角七调”。在古代的调中,有以角音为调之角调,或有以闰宫为角之角调。
“徵”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礼记·乐记》中提到“徵属火,事之象”。《隋书·音乐志》中提到“每宫应立五调”。有以徵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名。
“羽”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礼记·乐记》中提到“羽属水,物之象”。有以羽音为主音、结声构成的调名。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中的“平声羽七调”。在宋张炎的《词源·八十四调》中,列出了“变徵”之“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