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清乾隆年间,官窑瓷器普遍刻有款识,其中“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最为常见。这种款识多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而祭红等器物则多采用三行六字楷书款。值得一提的是,两行六字楷书款的白地红彩瓷器较为少见。此外,使用“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和楷款的瓷器相对较少。款识的书写多采用青花,但抹红器、珐琅彩器和部分粉彩器则采用蓝料书写。在白瓷、茶叶末、仿竹器、珊瑚红等器物上,常见“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由于乾隆年号长达六十年,产量巨大,不同作者的书写风格各有特色,因此款字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例如,“清”、“乾”、“隆”、“年梁悉”、“制”五个字的笔划细节可能有所差异。
民窑瓷器上也常见六字篆书款,款字的书写规整程度常被用来区分官窑和民窑产品。虽然大多数民窑款字书写较为草率,但也有部分民窑瓷器上的款字书写得十分规范。
此外,乾隆时期还流行使用堂名款,如“正谊书屋”、“百一山房”、“浴砚书屋”等。这些堂名款在雍正和乾隆两朝的瓷器上均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