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翔泥塑,这一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曾登上中国生肖邮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这种辉煌犹如流星划过夜空,迅速消失,让人几乎来不及反应。凤翔彩绘泥塑,源自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是当地的一种著名民间艺术,当地人称之为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这里的春秋战国和汉唐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泥塑陶俑,显示出该地区泥塑工艺的悠久历史。当地人常购买泥塑摆放在家中,用以祈愿生育、保护生命、驱邪避凶、镇宅祈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因其独特风格而闻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国内外。
凤翔泥塑吸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的纹饰元素,其造型夸张,色彩鲜明,深受人们喜爱。在过去的节日或庙会期间,当地人常以泥塑作为礼物,例如在孩子满月时,长辈们会送坐虎。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过程包括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以及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其形态栩栩如生,色彩以大红大绿或素描为主,种类包括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生肖等玩具类,以及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六营村和周边地区。据说,明朝时期,朱元璋的第六营在此驻扎,因此这个村庄被命名为“六营”。这些来自江西的士兵擅长制陶,他们在闲暇时制作各种泥塑玩具,并彩绘后出售。后来,这些士兵转变为当地居民,其中一些人重操旧业,利用当地粘性强的土壤制作泥人,制模后彩绘,再到庙会出售。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品种,有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几厘米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材料,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丽,色彩鲜艳,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包括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
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便,造型生动,色彩独特。用色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鲜明,令人爱不释手。在数百年的传承中,凤翔泥塑不断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虎的形象。其十二生肖泥塑极具特色,例如在农历马年,发行的生肖邮票就是以凤翔泥塑马为图案创作的。
凤翔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美学研究价值,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凤翔泥塑艺人常以市场为导向,这导致许多传统产品面临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人家从事泥塑生产,但现在只有少数艺人如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在农闲时创作和生产泥塑。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购买,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次,六营村也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泥塑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