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相传,神农氏教会了农民种植水稻的技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稻米在约3000年前已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
2. 在商朝时期,稻这个字的形态只有类似“臼”的形状。到了周朝,种植水稻变得更加普及,于是人们在“臼”字的基础上加上了象征稻穗挺立的“禾”字,形成了现代汉字中的“稻”。
3. 在金文阶段,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迎风打稻的场景,人们在“臼”字的上面加上了“爪”,形象地描绘了用手舂米的动作。
4. “米”字在甲骨文中的初始形态只有上下三点,代表米粒。后来,人们将中间的点连起来,形成了一个类似放米架子隔板的形象,从而演变成了现代汉字中的“米”。
5. 东汉时期的学者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解释“米”字时说:“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在汉字中,“粟米”有时被称为“小米”,“稻米”则被称为“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