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的思想地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23 14:52:38
文档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的思想地位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被联用。名教观念最初源于孔子,他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提倡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期,将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立为名分,定为名目,称作名节,制为功名,以此来教化百姓,称之为“以名为教”。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指的是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主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弼融合老庄思想于儒学,认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时期,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限制人们言行的束缚。若违反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推荐度:
导读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被联用。名教观念最初源于孔子,他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提倡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期,将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立为名分,定为名目,称作名节,制为功名,以此来教化百姓,称之为“以名为教”。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指的是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主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弼融合老庄思想于儒学,认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时期,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限制人们言行的束缚。若违反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作为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源自孔子的思想。儒教利用三纲五常来维持社会伦理道德与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三纲具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包括仁、义、礼、智、信。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被联用。名教观念最初源于孔子,他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提倡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期,将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立为名分,定为名目,称作名节,制为功名,以此来教化百姓,称之为“以名为教”。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

“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指的是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主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弼融合老庄思想于儒学,认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时期,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限制人们言行的束缚。若违反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与名教观念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逐渐演变成一种束缚,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个人发展。尽管如此,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文档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的思想地位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被联用。名教观念最初源于孔子,他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要“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提倡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期,将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立为名分,定为名目,称作名节,制为功名,以此来教化百姓,称之为“以名为教”。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五常。“名教”一词出现于魏晋时期,指的是以孔子“正名”思想为主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王弼融合老庄思想于儒学,认为名教源于自然;嵇康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时期,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限制人们言行的束缚。若违反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