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群中,有180多座墓,其中包括皇室贵族的墓和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臣子的墓。唐朝的开国名将程咬金的墓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程咬金的墓多次被盗,但考古专家在他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而程咬金坟头上非常奇怪的两个洞,真的是盗墓贼所为吗?
程咬金的墓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西的一片苹果林中。令人费解的是,墓地旁边有一块老旧的石碑,上刻“程知节墓”四字。程咬金的原名是程咬金,而“程知节”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改的名字,大约在玄武门之变后。这个名字是他最常用的名字,所以无论在正史还是在墓志铭中,程咬金都是以“程知节”这个名字存在的。
这块石碑并非程咬金墓的原物,而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立。因为苹果林遮挡了墓地,这块石碑用作指示牌。原来,程咬金的坟墓南边有一块他下葬时立的石碑,也写着“程知节墓”四字。然而,由于岁月的变迁和风雨的侵蚀,这块石碑在民国时期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中间部分,后来被礼泉县民教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昭陵博物馆统一收藏。
程咬金的坟墓是一座巨大的土堆,高约八米,整体呈圆锥形。尽管它位于苹果林中,但坟墓上只有一些零星的绿植,周围却是草木茂盛。这是因为程咬金的坟墓的封土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用夯士一层一层筑成的。每层夯士风干凝固后,再筑下一层。这样的封土非常坚固,既不容易坍塌,也不利于植物生长。
在程咬金的坟墓上,有两个看起来像是盗洞的洞。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南边。左边的洞稍小,南边的洞稍大。然而,这两个洞都不是盗洞。小的洞是当地村民打的窑洞,用于冬天储藏粮食蔬菜。大的洞更平整,深度约五米,其实是程咬金墓的墓道口。考古专家们重新填埋后被风雨冲刷留下了痕迹。
尽管程咬金是唐朝开国大将,墓是昭陵的陪葬墓,规格可想而知,墓中的陪葬品自然也不会少。因此,几百年来,多次被盗墓贼光顾。1986年,考古专家们对程咬金的墓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希望还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物。然而,陪葬品已经所剩无几,仅剩的几件也是残破不完整的。就在考古专家们打算放弃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方不完整的石头。经过专家研究,这方石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块石头其实是程咬金的墓志铭,长约78厘米,厚约15厘米。虽然上部碑额已断裂遗失,但下半部分非常完整,记载着程咬金的生平事迹,由当时的宰相许敬宗亲自撰写。志盖篆书《大唐故骠骑大将军卢国公程使君墓志》16个大字,下面则用2000多字记载程咬金的主要生平事迹。这些记载揭示了一个与影视、小说作品中完全不同的程咬金。
在《隋唐演义》和《薛刚反唐》等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程咬金通常被塑造成一位出身草根的英雄,带有低层人民特有的匪气。然而,事实上,程咬金出身不凡。他的曾祖父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而他的父亲程娄更了不起,是济州大中正,后来还被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往上追溯,程咬金还是三国时期程昱的第十三代孙。程昱原本是东阿的土豪,后来成为曹操的谋士。因此,从任何角度来看,程咬金都与草根无关。实际上,在那个极其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期,程咬金既然有资格娶清河崔氏的女儿,家世自然不可能太差。清河崔氏是三国时期崛起的关东望族,享有极高的声望。如果程咬金真的出身寒门,那真的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
作为官四代的程咬金自己足够争气,小说中喜欢把程咬金中塑造成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真正的程咬金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唐太宗李世民都评价程咬金:“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值得一提的是,程咬金的兵器也不是大家一直以为那种更适合莽夫的开山斧,而是马槊,一种类似于长矛的武器。
由于程咬金在自己家乡的威望很高,隋唐末年,他被李密看上,投奔了瓦岗军。后来,程咬金又在唐朝统一全国和玄武门之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驾崩后,程咬金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任辅国大将军。公元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追赠程咬金骠骑大将军,并下令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