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蝉幼苗确实害怕水分。金蝉,也被称作蚱蝉,属于昆虫纲同翅目蝉科,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其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获取初级种源可以在田间自然采集,包括卵、若虫和成虫各个虫态。在7至9月份,可以采集到各个虫态的蝉;8至9月份是采集若虫的最佳季节;而9月份则是采集蝉卵树枝的最佳时期,全年都可以进行采集。
在采集卵时,可以选择树密且蝉多的地方,使用果枝剪或带钩的长杆,轻轻取下树上被蚱蝉产卵致死的1至2年生细枝条。那些一侧呈扁平干枯且表面不完整、皮下木质部镶嵌有大量乳白色长椭圆形卵的枝条就是蝉卵。剪除产卵窝上部多余的无卵枝条,留下10至15cm的无卵部分,将约50条枝条捆成一小捆,放入塑料袋中待用。
殖种对象可以是初孵若虫或接近孵化的卵。从野外或在种源场地采集带有卵的枝条,集中到室内以促进孵化。孵化方法是在70cm乘40cm乘20cm的塑料盒中,底部铺设5至10cm厚的细沙,将卵枝成捆竖放或横放于其上,并使用小喷雾器不断喷洒雾水,保持周围空气的高湿度,使多余的水珠吸附于底部细沙中。定期检查卵的孵化情况,一旦发现若虫活动,即可将枝条和细沙殖放于养殖场所。
殖种时间通常在9至10月份(2年卵)或6至7月份(当年卵)。在饲养场所的寄主植物树下,远离树干基部1m左右的地方,挖掘深约30至50cm的有规律的窄沟,形状可以是环形、方形、三角形、平行或辐射等,以便今后的挖掘和捕收。殖种后需盖土压实,并记录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信息。
为了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汁液较多的健康树种,如杨树、榆树、柳树或果园中的各种果树(最好是果树)。此外,还可以间作一些根茎类植物,如土豆、甘薯、山药等。金蝉殖种的深度以30至50cm为宜,要选择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的地方,避免过于干燥或含水量过高。确保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秆等,以保持地温。
除了自然采获卵外,可以建立纱网大棚,为成虫提供产卵空间。可以利用废弃果园中的果树,或者重新种植果树实生苗,周围用水泥柱或竹棒围栏,中间再拉设铁丝,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即可。成虫在其中交配产卵,可以根据需要留下成虫数量,无需再从野外采集种源。
采收季节通常从每年6月下旬(夏至前后)开始到8月初(立秋前后),其中7月初或雨后天气最集中。若虫在湿软的地下用前足掘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在地表短暂活动,然后攀爬树干或棚架准备蜕壳,次日早晨4至6时羽化为成蝉。可以利用手电筒照明,在夜晚树下地面和树干上捕捉,或清晨在树上抓获刚羽化的嫩成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