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墩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73年在江苏海安青墩发现,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下游的江淮东部地区。陶器有夹砂褐陶、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四个陶系,流行三足、圈足器,也有平底器。饰纹有瓦楞纹、弦纹、篮纹、竹节形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和椭圆形捺窝,圈足上有镂孔和刻印纹。骨角器丰富,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采集、饲养也占有一定份额。据碳14测定,青墩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500年。
1978年4月,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把带柄穿孔陶斧,因其解决了考古界长期争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主要劳动工具石斧的穿柄问题,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把陶斧由石斧实物仿真烧制,而非实用工具,升华到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成为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群落的一种象征性崇拜图腾。
石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人类原始浑沌的宇宙观中,将开天辟地与现实生活中无所不能的石斧联系起来,自然现象中的雷电霹雳,使人们很容易幻想出一位巨神挥动巨斧开天辟地的原始神话。模仿石斧实物的陶斧的构思过程及泥坯塑造与烧制过程,即为艺术的创作过程。
在许多民族的远古神话中,其实都曾有一个发音与“梵”或“BAN”相近的原始创造神。音韵训诂是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从本民族语言源流中去追踪溯源。遴选古汉语中与“盘”字同音或音近者,可以发现,“爿”字颇令人寻味。爿,劈开的成片的木柴,劈柴工具者何?斧也。而“古”“斧”音近,或其转音,“盘”“爿”同音,故盘古者,爿斧也,劈柴之斧也。
河南省临汝阁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瓮,器表彩绘一幅鱼鸟石斧图。此彩陶瓮为一氏族酋长的瓮棺,其瓮棺上所绘之石斧显然已非一件普通的生产工具或武器,而是表达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思想。
山东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亦刻有石斧图像,为“斤”字,即斧字的原始图形文字,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仰韶文化遗址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斧图像,时代均略晚于青墩遗址中文化层。仰韶文化遗址之彩绘石斧,大汶口文化遗址之刻陶石斧与青墩遗址之仿制石斧的陶斧,分别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领域再现了新石器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的石斧形象。
青墩遗址出土的仿制陶斧因其时代相对更早,艺术创造过程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在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三件以石斧为对象的新石器时期原始艺术品中无疑具有更为独特而领先的地位。青墩遗址出土的祭天之玉璧、祭地之玉琮,以及占卜之鹿角刻划纹与锥点纹,说明巫师在古青墩人生活中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乃至崇高的社会地位。此时,陶斧应是巫师手中所持的神圣的威力无边的法器。盘古神话中盘古所持巨斧形象正是由此而来。
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带柄穿孔陶斧由实际劳动工具上升为崇拜图腾,成为人类原始理想神话的最初“范本”,盘古神话传说可以于兹追寻最初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