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导致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贫困。这种贫困陷阱有两种类型: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
20世纪50年代,有三位经济学家揭示了“贫困陷阱”的产生根源。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论”理论,认为贫困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使人陷入贫困难以自拔。紧接着,纳尔逊在1956年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指出在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递减,导致经济难以摆脱贫困。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理论,认为贫困会通过一系列因果关系,形成一个循环累积的过程,使贫困现象持续存在。
“贫困陷阱”之所以能够相对地把人锁定在贫困中,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首先,你穷,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本因此退化。其次,你穷,你就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赚钱的机会因而与你无缘。再次,你穷,就了你的活动范围和自由,从而使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日益边缘化。最后,你穷,可能会影响你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这种贫困陷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个人和社会难以摆脱贫困。为了打破这一循环,需要从教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个人素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