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化入侵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
文化入侵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目标,常常与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的颠覆战略相关联。他们试图将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引入我国校园,导致大学生背离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同时,他们不遗余力地美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推广其人权、民主等观念,试图从生活方式上影响人们,使其逐渐接受并崇尚西方文化。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们的理想信念,实现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洗脑”。
二、文化入侵渠道多样
西方文化通过多样的渠道向我们输入,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试图占领我国的文化市场。时下流行的“洋节”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三、文化入侵手段先进
西方国家利用其高科技优势,尤其是卫星技术和信息技术,控制了网络等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文化入侵手段的现代化。大学生作为因特网的主要使用群体,因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尝试新鲜事物的兴趣,使得西方文化在因特网上的传播更具影响力。
四、文化入侵隐蔽性强
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承载着文化精神和传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文化的消费不同于普通商品消费,对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们在享受电影、戏剧、音乐等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文化消费的教化作用是隐性的、长期的,其影响深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五、文化入侵具有全球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入侵呈现出全球性。例如,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在我国年轻人中广受欢迎,而传统节日却逐渐式微。这种现象背后,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深度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向思想文化领域渗透,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他们以“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为旗号,强化其意识形态战略,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