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科学启蒙的任务,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和联系,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这不仅为他们后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也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科学和社会经济需求。
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精心准备,这是前提条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将科学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体。以《热空气和冷空气》为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这不仅有助于理解风的成因,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具,为创新思维埋下伏笔。例如,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纸蛇、蜡烛、火柴等实验材料,同时引入一些悬念性的材料,如剪刀、针线和羽毛。这些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发展创新思维。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教学导入应新颖生动,激发学生兴趣。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猜想原因、验证猜想的步骤,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放扶结合,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事实,验证猜想。在以往的实验课中,教师往往提前设计好实验过程,学生按部就班进行。这种做法虽然看似顺利,但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验中应让学生经历失败,通过分析失败原因,促进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验证热空气会上升的猜想,还能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如用羽毛证明这一猜想。这种创新思维的体现,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