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星的质量下限是0.08倍太阳质量,低于此值,恒星将无法进行核反应。然而,恒星的质量上限则有所不同,各种理论模型给出了不同的结果。一些理论模型认为,恒星的质量上限可能在60至100倍太阳质量之间,而有一个著名的恒星质量上限叫作钱德拉赛卡极限,其数值为1.44倍太阳质量。
钱德拉赛卡极限表明,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这个数值,恒星就会塌缩成黑洞。这一极限是基于恒星内部电子简并压力与引力平衡的理论推导得出的。
恒星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其表面温度和主要组成元素,而不是其质量。恒星表面温度较低时,颜色偏红,温度较高时,颜色偏蓝。而恒星的主要组成元素也会影响其颜色,例如,氢和氦等元素丰富的恒星通常呈现出白色或蓝色。
恒星的质量对其最终命运有着重要影响。质量较小的恒星,如太阳,将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变成红巨星,并在耗尽核心氢后,留下一个致密的白矮星。而质量较大的恒星则会经历更快的演化过程,可能直接塌缩成中子星或黑洞。
总的来说,恒星的质量上限是一个复杂的天体物理问题,涉及恒星内部的核反应、电子简并压力、引力平衡等多个因素。钱德拉赛卡极限为理解恒星的演化和最终命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