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月
新月是一种天文现象,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面朝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
二、残月
残月是指满月之后的阶段,随着太阳和月亮的位置逐渐靠近,月亮看起来日渐“消瘦”。它经历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等阶段,最终回到新月的位置。在我国,人们通常把农历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常常象征着伤感。
三、上弦月
到了农历初七、八,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此时,太阳落山后,月亮已经位于头顶,到了半夜,月亮才落下。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的一半可以看到,我们称之为“上弦月”。
四、下弦月
满月之后,月球升起的时间逐渐推迟。到了农历二十三,满月已经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月”。
扩展资料: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得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月球可见发亮的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我们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的变化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月相的周期是朔望月,即从新月到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