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名为“大暑”。这个节气是夏季的终结,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到来。大暑标志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常常达到最高点。同时,这也是雷阵雨最为频繁的时段,许多地区会出厅李现高温和雷暴、台风等极端天气。
在元代,文人吴澄在他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并为每个节气细分为“七十二候”。大暑的三候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到了大暑时节,由于高温和雨水的配合,腐草败叶随处可见,夜晚时分,萤火虫在这些地方翩翩起舞。土壤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非常适合水稻等喜水作物生长。第三候描述的是,由于高温和湿润,天空随时可能降下雨水。
大暑期间的气象特征是湿热达到极点。这个时期正处“三伏天”的中伏阶段,高温和多雨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季风气候典型,受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从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主雨带一般会从华南、江南北移至江淮地区。到了7月下旬,也就是大暑之后至立秋期间,随着副高的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西升的蔽南风将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与中大弯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地区交汇,这些地区就此进入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是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区域。以上信息参考自百度百科—大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