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班成婚后的十年间,一直在外地从事木工活,期间未曾与儿子泰山谋面。
2. 当泰山长大成人,他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3. 一天,鲁班在一座宏伟庙宇搭建梁木时,展示了他超凡的技艺,引来旁观者的连连赞叹。
4. 就在这时,一位肩扛雨伞、背负行囊的少年路过,并对鲁班的技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称其虽好但高度略显不足。
5. 鲁班听到声音,看到少年英俊不凡,心中不禁感到震惊,担心这少年将来可能超越自己,因此产生了嫉妒之心。
6. 鲁班随即拿起一根木棍掷向少年,不幸的是,木棍击中少年的头部,导致他当场死亡。
7. 过了一段时间,鲁班回家探亲,与妻子团聚时,妻子询问他是否见到了儿子泰山。
8. 在提及此事时,鲁班想起了那个被自己误杀的少年,心情沉重地向妻子讲述了经过。
9. 通过对比特征,鲁班和妻子发现那个少年正是自己的儿子泰山,悲痛欲绝的鲁班哀叹:“唉,我有眼不识泰山。”
10. 鲁班随后挖去了自己的左眼,以此表示对泰山的愧疚,从此以后,他仅用一只眼工作,不再怀有嫉妒之心。
11. 为了纪念鲁班,后来的木匠在检查木料是否笔直时,习惯性地闭上一只眼,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泰山在中国众多山脉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开始将这个典故中的“泰山”与自然界中的泰山视为等同,用以形容本领高超或地位显赫之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