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歌(其三)陶渊明》这首诗的前八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解析】
1.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描绘了墓地周围草木丛生,荒凉凄清的景象。荒草茫茫,象征着孤独和冷落;白杨萧萧,意味着凄凉和哀伤。这样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为后文的描写和表达奠定了基调。
2.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描述了深秋九月,严霜降临的时候,主人公被送往远离城郊的墓地。严霜象征着寒冷和生命的终结,而九月的秋天则意味着一年的即将结束。这样的描绘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和接受。
3.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描绘了墓地四周空无一人,只有高高的坟墓矗立在那里。这样的景象强调了墓地的孤寂和荒凉,进一步突出了死亡的孤独和不可逃避的命运。
4.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通过马的仰天鸣叫和风的萧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马的鸣叫象征着对逝去的主人的哀悼和无奈,而风的萧条则加深了这种悲伤的情感。
5.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描述了主人公被埋入幽暗的墓室,永远无法再次见到阳光。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死亡的终结和永恒的黑暗,强调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无法逃避和无可奈何。
6.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再次强调了死者无法再次见到阳光,无论是贤达还是普通人,面对死亡都无能为力。这样的表达加深了对于死亡的无奈和接受的描绘,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描绘,陶渊明展现了死亡的孤独、凄凉和不可逃避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死的无奈和接受的哲学思考。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也使读者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