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各方对会议的任务、主题和目标普遍认同,认为应当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大支柱结合起来,并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多方参与和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许多国家建议设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并研究新的可持续发展衡量指标。尽管如此,在某些具体议题上,各国仍存在分歧。
在总体态势上,大会参与者可分为两大阵营:
1.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提出了各自的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设计方案,他们试图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发展方向上占据领导地位,处于主导地位。
2. 发展中国家则更注重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继续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多边主义精神,要求发达国家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在资金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联合国机构的改革,处于应对地位。
关于绿色经济,参与者的立场分为两类:
- 发展中国家普遍将消除贫困放在首位,立场集中。
- 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将资源有效利用、能源、环境和人类安全等问题置于更优先的位置,关注点各有不同。
在机制框架设计立场上,各国分为三类:
1. 美国、日本、印度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倾向于在现有治理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保持以美国为主导的GEF等资金机制的领导地位,不支持立即成立新的联合国机构。
2. 欧盟、巴西、南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倾向于对现有机构进行较大改革。例如,欧盟和UNEP提出考虑成立联合国环境组织(UNEO)或世界环境组织(WEO),巴西和UNDP支持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SDC),南非建议成立高级别部长委员会等新机构,负责可持续发展的统筹管理。
3. 中国、“77国集团+中国”和世界银行等持中立态度,支持加强联合国领导作用,增强UNEP等机构的职能,但对是否成立新的联合国机构持谨慎态度或未明确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