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阿赖耶识与第八识并非绝对对立,它们之间存在独特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从经论和自身证量出发,探究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的合理性。
2. 唯识宗依据等理论,将阿赖耶识解释为第八识,这一解释是合理的。然而,问题通常不在于文字表述,而在于实践与理解上的差异。
3.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相貌和名字区分不同的人,这种区分基于语言和直观认知。同样,我们需要明确第八识与阿赖耶识的区别,尤其是在第八识可能被偏见和常见观念占据的情况下。
4. 第八识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与前七识相对立。这种分界可能导致第八识被理解为一种偏见或常见,从而形成第九识的认识。
5. 佛法强调超越世间法,离相在性,因此明确区分第八识与阿赖耶识的含义非常重要。实际上,第八识即是阿赖耶识,而非一个独立的存在。
6. 然而,这种理解并不普遍,许多人可能仍然陷入偏见。偏见会影响个体对实相心的认知,并可能导致不公平和偏颇的态度。
7. 偏见的问题在于,即使个体认识到实相心非意识等七识,他们可能仍未从上位证得唯识本核的中观相,因此无法成为入地菩萨。
8. 在世俗生活中,偏见可能导致个体不能公平正义地对待世界,甚至可能因偏好而简举执着于某些势力。这些势力可能操纵菩萨,因为实相是唯识真相闭咐孝识,而凡夫和小菩萨可能因无明而表现为阿赖耶识。
9. 操纵者利用外在条件影响个体的方向和决策,以实现自身利益。然而,佛身非杂食身,不会受到这种影响。只有佛出世度化众生,而杂食者无法操纵佛。
10. 因此,明确阿赖耶识与第八识的区别有助于个体追求正义和佛正法,同时避免被歪斜所利用和操纵。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