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最早的一部佛经是《阿含经》。
2.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又称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思是“辗转传说之教法”“集搏闭结教说的经典”。
3. 它记录了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包含皮银销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等。
4. 阿含经的形成和部派佛教的分裂同时,约在公元前1世纪写成文字。
5. 阿含经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系。
6. 北传佛教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与南传佛教的《长部经典》、《中部经典》、《相应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和《小部经典》相当,但经文数目、排列及部分内容都互有差异。
7. 阿含经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佛陀入灭后的第一次结集,由燃游大迦叶主持,会诵了法藏与律藏两部分。
8. 约在佛灭百年后的阿育王时期,阿含经正式集成。
9. 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传之“教法”,是佛灭后所借结集之“圣教集”,师、弟之间代代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10. 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记录佛陀的开示录、言行录。
11. 然而,由于阿含法义本来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经典前,都是靠背诵,所以词句都尽量力求精简。
12. 这导致众生对精简又含有深义的经文的理解存在困难,从而产生误解。
13. 这就是阿含经被判为小乘经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