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纳米药物能够相对特异地攻击肿瘤,但目前还不能确保只针对特定类型的肿瘤。
2. 纳米药物的特异性攻击能力得益于其纳米级的特性,尤其是EPR效应。
3. EPR效应,即增强渗透性和保留效应,是指纳米粒子更倾向于积聚在肿瘤组织中,而不是正常组织。
4. 这种效应是由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结构特点,如血管壁间隙较大、结构不完整,导致纳米粒子容易进入肿瘤组织并滞留。
5. EPR效应促进了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中的选择性分布,从而增强了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了系统性副作用。
6. 关于EPR效应适用的纳米尺寸范围,目前存在不同的说法,从50-200纳米到20-500纳米不等,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