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提纯和纯化化合物的常用手段之一。通过萃取,可以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合物。
2. 液-液萃取是萃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可以提取出绝大部分的化合物。
3.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指出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物质时,该物质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这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是一个定值,称为“分配系数”。
4. 有机化合物通常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使用有机溶剂提取溶解于水中的化合物是萃取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萃取过程中,可以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到水溶液中,利用“盐析效应”降低有机物和萃取溶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萃取效果。
5. 为了将所需的化合物从溶液中完全萃取出来,通常需要进行多次萃取。利用分配定律,可以计算出经过萃取后化合物的剩余量。通过设定原溶液的体积、萃取前化合物的总量、萃取后化合物的剩余量等参数,可以得出化合物的浓度和萃取效果。
6. 当使用一定量的溶剂进行萃取时,希望在水中的剩余量越少越好。通过多次萃取,可以减少在水中的剩余量,提高纯化效果。这个原理适用于几乎与水不相溶的溶剂,如苯、四氯化碳等。而对于与水有少量互溶的溶剂,如乙醚等,上述公式只是近似的,但仍然可以定性指出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