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这一荣誉,以表彰他们在对抗传染病领域的杰出贡献。这一奖项的颁发,是对“为了全人类最大的福祉”这一诺贝尔理念的深刻体现。
2.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同分享。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因发现治疗蛔虫的新疗法,获得了奖项的一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疗法,分享了另一半的奖励。
3. 屠呦呦教授作为中医科学院523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由中国政府设立,旨在寻找有效的抗疟疾药物。屠呦呦及其团队对具有退烧效果的植物提取物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对抗疟原虫有效的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是基于中药理论的启发,这一成果也被视为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
4. 然而,海军总医院退休专家、药品评审专家孙忠实认为,青蒿素的获奖并不等同于对中药的认可,而只是对植物药提纯成功的一个例证。他解释说,许多药物都是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只是对这些植物药的提纯和应用,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中药。
5. 孙忠实激动地表示,青蒿素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无人质疑,尤其在非洲,疟疾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青蒿素的出现为治疗疟疾提供了新的药物,其贡献不可小觑。他举例说明,历史上的瘴气致死,以及二战时期的疟疾问题,都从侧面证明了青蒿素的价值。
6.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俞培忠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西化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这种西化过程,可以发现更多新药,增加药物的多样性。他指出,尽管青蒿素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中药本身的发展仍需基于中医理论。同时,他也提到,中药的传承和药性鉴定方法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
7. 总的来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中药的发展影响有限,但对于中药西化和国际认可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