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基性岩类
超基性岩类是岩浆岩中分布最少的一类,仅占岩浆岩总面积的0.4%。这类岩石颜色较深,主要呈黑灰色和墨绿色,比重通常在3.0以上。超基性岩类具有致密块状构造。它们的化学成分特点是酸度较低,SiO2含量小于45%;碱度也低,K2O+Na2O通常不足1%;铁和镁的含量较高,FeO+Fe2O3在8-16%之间,MgO含量在12-46%之间。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如橄榄石和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次要矿物包括角闪石和黑云母;几乎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侵入岩主要是橄榄岩类,喷出岩主要是苦橄岩类。
2. 基性岩类
基性岩类的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稍小,一般在3左右。它们的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见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化学成分上,SiO2含量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铁和镁的含量各约6%左右。矿物成分主要是铁镁矿物,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类与超基性岩类的区别在于斜长石的大量出现。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喷出岩是玄武岩,分布较广。
3. 中性岩类
中性岩类岩石颜色较浅,多呈浅灰色,比重比基性岩要小。它们的化学成分特征是SiO2为53-65%,铁、镁、钙比基性岩低,Al2O3 16-17%,比基性岩略高,而Na2O+K2O可达5%,比基性岩明显增多。中性岩类是基性岩和酸性岩之间的过渡模山类型。侵入岩是闪长岩,喷出岩是安山岩。闪长岩可以向基性岩辉长岩或酸性岩花岗岩过渡;喷出岩之间关系密切,安山岩和玄武岩、流纹岩常共生。
4. 酸性岩类
酸性岩类以花岗岩类最为常见,是在壳中分布最广的深成岩,常形成巨大的岩体。喷出岩有流纹岩和英安岩。这类岩石的SiO2含量最高,一般超过66%,K2O+Na2O平均在6-8%之间,铁、钙含量不高。矿物成分特点是浅色矿物大量出现,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暗色矿物含量很少,大约只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