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野外对岩浆岩进行分类和命名时,首先应根据岩石的产状和结构构造特征来区分是深成岩、浅成岩还是喷出岩。接着,根据岩石中石英、长石、似长石和暗色矿物的种类及其含量,来确定岩石的大类别和基本名称。野外观察描述岩浆岩时,通常应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等内容。
1. 颜色:观察岩石的整体颜色,主要描述新鲜面的颜色,并指出风化后颜色的变化。岩石颜色可能呈现多种色调,应使用复合命名法来反映颜色的主次和深浅,其中主色调放在复合名称后面,次色调放在前面,如黄绿色表示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
2. 结构:注意岩石的结晶程度、主要矿物的自形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根据结晶程度,确定是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还是玻璃质结构。若为全晶质结构,观察矿物的自形程度,确定是全自形晶、半自形晶还是他形晶,并比较主要矿物的相对大小,判断是等粒结构还是不等粒结构,是斑状结构还是似斑状结构。测量矿物粒度,指出分布范围,并确定结构类型,如全晶质半自形中粒结构。
3. 构造:观察矿物颗粒的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有矿物定向排列,某种矿物的集中分布,以及气孔的形态、大小、数量和排列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定出构造类型或名称。
4. 矿物成分:矿物成分是观察描述的重点。描述顺序应从多到少,从大到小,先主要矿物后次要矿物。斑状结构岩石先描述斑晶矿物,后描述基质矿物。描述内容包括矿物颜色、光泽、解理、硬度、晶体形态、颗粒大小、含量等。
5. 其他特征:观察是否有次生变化,描述次生变化的类型和特征,矿化现象及类型,裂隙是否发育,岩石是否破碎,有无外来物质充填等。
6. 综合定名: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根据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进行详细定名。名称格式为颜色+构造特征+结构(粒度)+次要矿物+基本名称,如黑灰色条带状粗粒橄榄辉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