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的“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与原有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相比,“农超对接”减少了至少三个流通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使农产品价格更实惠。商务部调查显示,农产品流通每增加一个环节,价格至少上涨5%到10%。通过农超对接,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以直接转嫁给农民,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自2009年实施以来,“农超对接”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目前采用农超对接模式的零售商仅限于几家巨头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部分超市仍在采用传统的采购方式。要让更多农民受益,农超对接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实施农超对接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全年供应,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其次,零售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长期合作关系,利益分配存在问题。第三,缺乏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导致农超对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存在盲目性。此外,符合超市要求的农村合作社数量不足,合作社的规模、资金和技术等限制了其发展。
超市对合作伙伴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管理等。因此,与规模大、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合作是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小超市也面临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他们希望与公司或合作社合作,以便更容易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受到规模、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产品安全质量难以达到超市要求、有效供货量受影响以及产后处理措施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供应商选择和培育机制,监测系统,并搭建农产品供应商信息平台,以推动农超对接。此外,推广“为农服务信息双向配送”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双向配送,解决农村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遇到的问题,为超市和农民之间搭建纽带。
农超对接的发展将有助于建立农村商品集散枢纽,推动农村商品流通产业化,并成为符合国家政策的示范工程。通过农超对接,农民可以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增收,同时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超对接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