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变质岩区的构造特征显著,其中深层流变是其基本属性。
2.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岩石的流变性质从弹性向塑黏、稳黏固体-塑性体转变,导致变形岩石的流变行为也发生变化,以固态流变为特点。
3. 在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环境中,深熔作用可能产生部分熔体,使得流变性质变为宾汉体(塑黏体),并在熔体存在的情况下发生变形。
4. 温度、压力和流体(熔体)条件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岩石的流变性质和行为,也导致了变形机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特征。
5. 由于不同条件下岩石流变性质的差异,地壳的不同深度或部位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流变层。
6. 长期的研究导致了构造层次概念的形成,它描述了构造变形过程中由于地壳物理化学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构造分带现象。
7. 构造层次的差异在地表到地壳深部的垂向变化中得到直观体现。
8. Mattauer(1980)指出,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存在显著的构造特征和变形机制差异。
9. 上部构造层次以脆性剪切作用为主,表现为脆性断裂。
10. 中部构造层次的主要变形机制为弯曲滑动(挠曲),产生等厚褶皱。
11. 深部构造层次的主导变形机制包括压扁作用和流动作用,产生不等厚褶皱和广泛的劈理,向更深部则劈理减少,物质可能部分熔融,呈现流体状态。
12. 杨振升(1987)基于构造层次研究,提出了构造相的概念,认为构造相是在特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构造形迹群,并对变质岩系的主要构造形迹进行了归纳。
13. 图10-1展示了地壳的理想剖面,根据Mattauer(1980)的描述,展示了各构造层次的上下关系和构造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