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也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之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而在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增至70千米;相对地,平原、盆地地区的地壳则较薄。大洋地壳相较于地壳要薄得多,厚度仅有几千米。
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以氧、硅、铝为主要化学成分,其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因此也被称为花岗岩层或“硅铝层”。这一层在海洋底部较薄,特别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如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显示出它的不连续性。下层则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因此被称为玄武岩层或“硅镁层”。这一层在和海洋都有分布,是一个连续层。这两层之间由康拉德不连续面分隔。
地壳是地球最表面的构造层,占据地球体积的大约0.8%。根据其性质,地壳可以分为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线是莫霍面。
地幔是位于地球金属地核之上的一层巨厚的硅酸盐圈层,占据了地球体积的82%,是地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幔因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而加热,这种加热导致了地幔内部的大规模物质对流,普遍认为这种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地幔与地核之间的分界称为古登堡面。根据波速在地球内部400千米和670千米深度上的不连续面,地幔可以被划分为上地幔、过渡层和下地幔三个部分。
地核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的位置。根据地震地球物理资料,地核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