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浅变质岩单元
浅变质岩单元涵盖轻度变质的碎屑岩、板岩、千枚岩和中浅变质的基性火山岩类。这些岩石展现出明显的重结晶作用,具有轻微的变质特点,并保留了原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原岩包括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回,与下伏的太古宙深变质岩系及上覆的中元古代沉积岩系不整合接触。这些浅变质岩在地貌上造就了独特的景观,如赞皇县境内的障石岩风景区。
2. 副变质地层
副变质地层以似层状体产出,横向分布相对稳定,受相同期次的变形变质作用影响。变形作用主要表现为长英质组分的圆球状、椭圆状、条带状不均匀变形带,以及局部粒状岩石中的拉长变形特点。原岩为陆源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沉积。
3. 正变质地层
正变质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伴有角闪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和二长浅粒岩薄层交互产出。原岩建造是一套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的岩石,间或夹有薄层硅铁沉积岩。
4. 黑云斜长片麻岩
黑云斜长片麻岩包括坊里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石家栏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石峪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其岩石特征为浅灰色,中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
5. 黑云二长片麻岩
黑云二长片麻岩包括茹家庄眼球状花岗片麻岩、老人坪碧纳眼球状黑云二长片麻岩、蔡家庄条带状黑云二长片麻岩和孔家庄黑云二长片麻岩等。岩石特征为肉红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片麻状构造。
6. 花岗岩类
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五台期和吕梁期,包括斑状花岗岩、奥长花岗岩、弱变质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岩石特征包括灰红—肉红色,变余似斑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