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侵入岩是在地壳深处冷却凝固形成的火成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同位素年龄大约在129至161.8百万年之间。侵入岩的产状多样,包括岩株、岩枝、岩脉,而岩基较为罕见。
2. 侵入岩的种类繁多,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最为常见,其次是钾长花岗岩和流纹斑岩。
3. 花岗岩类可以进一步分为改造型和同熔型两种。改造型侵入岩的母岩物质来自局部浅层地壳,这些物质经过剪切重熔后沿着印支期褶皱核部或大断裂带侵入,形成中、深成侵入相。
4. 改造型侵入岩的岩石以铝过饱和和系列为主,具有高钾钠比和低氧化指标的特征。它们中的石英含有气液包裹体,这些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90至400℃之间。这些岩石展现出花岗结构,晚期还可能出现斑状结构,矿物属于低温结晶序列,成岩温度大约为700℃。
5. 同熔型侵入岩则是由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或陆陆碰撞,导致深部地壳熔融并形成岩浆,随后这些岩浆上升并凝固形成侵入体。这类岩石的定位相对较浅,具有高温结晶序列和斑状结构的特征。
6. 同熔型侵入岩中的石英同样含有气液包裹体,这些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160至475℃之间,而成岩温度则在970至1143℃之间。这类岩体与同期的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并常常受到火山构造的控制。
7. 由于岩浆侵入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之后,侵入岩常常分布在中低级火山构造的中心或周边的环状、放射状断裂中,形成一套火山——侵入杂岩。火山杂岩带是较为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