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青蒿素的发现
屠呦呦女士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荣获2011年度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参与青蒿素研制的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周维善院士等人对青蒿素的全合成,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1970年代初,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了青蒿素。1979年上海生物物理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空间构型。1977年,研究报告了青蒿素结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 1979年12月,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以英文公开报道。[Qinghaosu Antimalarial Coordinatiing Research Group, Antimalarial studies on qinghaosu.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1979, 92(12):811-816.](直到1979年,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医学期刊上发表,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当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中特别提到的过氧化物部分看起来过于不稳定,因此最初对该药物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
二、青蒿素的合成
全合成是指从已知化合物出发,通过一系列步骤人工合成新化合物。半合成则是以另一个未知化合物为起始物进行人工合成。全合成在有机合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几百年的化学研究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合成方法和技术。奎宁,作为历史上治疗疟疾的药物,是青蒿素的前身,它从树皮中提取,并在1850年至2000年间,众多有机化学家致力于全合成奎宁化合物,开创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1], 1983年1月,Schmid G和Hofheinz W发表了青蒿素的全合成论文。[Schmid G, Hofheinz W. Total synthesis of Qinghaosu. J Am Chem Soc, 1983, 105(3):624~625].他们使用(-)-2-异薄荷醇作为原料,通过巧妙的设计,最终合成了青蒿素。反应物(11)>>反应物(12)>>青蒿素是最后两步关键反应,其他研究者都参照该步骤。[2], 1983年6月,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发表了青蒿素的半合成论文。[许杏样,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构造和合成的研讨. X. 从青蒿酸立体操纵合成青蒿素和脱氧青蒿素. 化学学报,1983,41(6):574-575].这篇论文通过大约5步反应,最后两步参考了论文[1],缺乏独创性。由已知起始物一步一步合成最后的未知物,这篇论文却把最后5步先合成了,而且关键的两步还是借鉴了论文[1],这让人感到有些疑惑!![3], 1984年5月,许杏祥等报道了以香草醛为原料合成双氢青蒿酸甲酯的研究。[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 XVII.双氢青蒿酸甲酯芹好敏的立体控制性合成-青蒿素全合成,化学学报,1984,V42(9): 940-942].结合论文[2],构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但至今为止,该研究未被其他研究者引用过,不知何故,无法重复?既然是全合成,为什么不直接说明?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吗? [4],论文[3]的英文版[《Acta Chim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84年02期,Studies on structures and syntheses of arteannuin and its related compounds——ⅩⅦ.The stereocontrolled total synthesis of methyl dihydroarteannuat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