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看国庆七十周年联欢活动的短视频,欣赏由各种色彩斑斓的光束构成的视觉奇观,进而引发思考:这些绚丽的色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2. 展示两张彩虹的照片,激发疑问:在雨过天晴时,天空为何会出现彩虹这样的自然现象?
3. 展示喷泉和瀑布后的彩虹,回顾探索彩虹成因的过程,接着演示牛顿的经典实验——光的色散实验,并借助该实验解释光的色散现象,以及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发生的,即光的折射现象。
4. 进行人造彩虹的实验演示,此环节极具吸引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了解和感受光的色散原理。
5. 从电视屏幕引入色光的三原色概念,通过实验展示色光的混合效果,利用电脑屏幕的颜色调节功能来阐释色光的混合过程。
6. 进一步介绍可见光和光谱,以及红外光与紫外光的特点和应用。在讲解中,举例说明电视机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等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紫外光在消毒杀菌和荧光效应中的应用。
反思与收获:
1. 课程导入自然流畅,与直接展开实验相比,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课程内容显得更加生动和易于接受。
2. 利用电脑屏幕颜色调节功能作为教学案例,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实用易懂,易于操作。此例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关键是要用物理的视角去细心观察和发现。
3. 对于“看不见的光”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众多实例,生动诠释了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即物理不仅是理论,更是实践中的应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