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构造与沉积演化历史的研究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课题。本文探讨了沉积相序的变化、海盆补偿状况的消长,并结合世界海平面的地史变迁,分析了该地区地壳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地层接触关系,结合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历史,划分了构造阶段,并探讨了该地区构造环境的演化历程。本文讨论的范围包括浙西、皖南地区,即江山-绍兴深断裂与江南深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地区在古生代位于扬子地台与华南地槽系的过渡带上,中生代成为大陆边缘活动带的一部分。这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理解扬子大陆南缘的陆壳演化及后期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该地区的盆地基底及深断裂构造包括四个主要的深断裂,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并成为该地区构造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
根据沉积环境和构造活动方式的分析,该地区的构造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晋宁期地块对接时期、加里东期陆内裂陷时期、华力西-印支期陆内拗陷时期和燕山-喜马拉雅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
在晋宁期地块对接时期,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台碰撞对接,完成了该地区洋壳向陆壳的转化。在加里东期陆内裂陷时期,该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裂陷,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岩系及双峰式火山活动。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该地区开始陆相盆地发展时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为小型拗陷盆地,中侏罗世,盆地向断陷性质转化,形态及分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这些阶段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从古生代的洋壳向陆壳转化,到中生代的陆相盆地发展,再到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