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孩子之后,家长们总是密切关注着宝宝的成长,无论是饮食、睡眠还是身高。对于孩子的身高,很多人担心遗传基因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有人担心营养过剩会影响骨龄。但无一例外,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高挑的身材,从而在起跑线上就拥有身高优势。
那么,你知道你的宝宝的身高处于什么水平吗?
本文参考的是我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公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
举例来说,一个五岁半的男孩,他的身高标准值是114.7厘米。由于个体差异、生活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身高在105.9厘米到123.8厘米之间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他的身高处于-2SD到+2SD的范围内,符合身高生长趋势。
但是,如果身高低于-3SD,就说明孩子的身高发育迟缓;如果高于+3SD,就可能存在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宝宝的身高,很多家长都存在误区。比如:
1. 误区:父母高,孩子就高;父母矮,孩子就矮。
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虽然遗传基因在孩子身高上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能百分百决定孩子的身高。遗传基因决定的只是孩子身高的潜在范围,这个范围的上下限之间还有8厘米的偏差。如果孩子的身高偏向遗传范围的上限,那么身高可能会比父母高;但如果偏向下限,身高可能就会比较矮小。
网上有从父母身高预测孩子未来身高的公式,但这个公式只是基于统计数据,忽略了除遗传以外的因素,因此仅供参考。
2. 误区:晚长的孩子个更高。
有些家长认为晚长的孩子个更高,但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晚长?
① 骨龄落后于年龄2岁以上;
② 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正常;
③ 家族有非营养性的晚长史。如果这三个条件都满足,那么孩子可能是“晚长”。
如果孩子的骨龄与年龄一致,但身高低于标准值,那么可能就不是晚长,而是身高发育迟缓。
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骼的不新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系统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其次还有营养、运动、疾病的影响等。
因此,如果想要宝宝长得高,尤其在没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应注重饮食、睡眠、心理、运动等后天因素。在儿童身高发育的关键期,更要抓住机会,让孩子身高再窜一窜。
在这两个特殊时期里,父母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不要错过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晚上10-11点,早晨6-7点)。科学合理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平和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那决定身高发育水平剩下的30%的因素。
最后,一旦发现宝宝身高发育出现异常,家长都需要及时带宝宝去专科医院就诊检查,以便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