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爸妈们,看着宝宝一步步成长,心中是不是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了解宝宝的生长曲线,是监控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那份放在儿童健康手册中的图表,你真的会用吗?其实,它是个宝物,能帮你把握宝宝的成长进度。别忘了,营养和生长发育是密不可分的,给宝宝母乳喂养,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儿童预防保健,这些小细节都能让宝宝更健康。
台湾目前采用的儿童生长曲线,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标准制定的,作为评估婴幼儿生长的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是如何制定这一标准的呢?他们选取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背景的8440名0至5岁儿童,这些儿童符合母乳喂养、适时添加辅食、有良好的卫生照护、母亲不吸烟、健康状况良好等条件,然后分析他们的生长发育数据,绘制了全球适用的0至5岁儿童生长标准曲线图,并于2006年公布,供全世界参考。
这张儿童生长曲线图,是父母了解宝宝成长情况的利器。图表有正反两面,分别展示了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体重和头围等生长指标的百分位图。每条曲线都代表了特定年龄段的某个百分比。使用时,父母应根据宝宝的性别和年龄,找到对应的百分位图。比如,如果宝宝8个月大,就在横坐标上找到“8个月”的位置,然后根据宝宝的实际身高、体重和头围,在纵坐标上找到相应的数值。
如果发现宝宝的身高曲线在2岁时有突然下降,那是因为测量方式从躺着测量变成了站着测量。通过找到身高和体重的交叉点,父母可以了解宝宝在同年龄段中的生长位置。比如,一个1岁男孩身高75公分,他的身高曲线大约在第50百分位,这意味着在100个同龄孩子中,他的身高处于中等水平。
从出生起,父母就可以记录下宝宝的身高、体重和头围,这些记录连成的曲线,就是宝宝独有的生长曲线。通常,如果生长指标落在第97和第3百分位之间,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超过第97百分位或低于第3百分位,就可能意味着宝宝某些生长指标异常。
从足月新生儿的平均身长50公分左右开始,前六个月每月平均增长2.5公分,第七个月到1岁每月平均增长1.3公分,大约是出生时的1.5倍。也就是说,宝宝在0至1岁之间,可以长高约25公分。1岁之后,生长速度会逐渐放缓,每年大约增长10至11公分,2岁之后每年大约增长8公分,直到6岁前每年约增长5至6公分。学龄期的孩子每年平均增长约4公分。如果4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少于4公分,就应注意。青春期会有另一个生长高峰,一年甚至可能增长10公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高人一等”,但陈慧如医师提醒,过高的身高可能意味着性早熟等问题。过高的孩子可以通过内分泌科医生的评估,确定理想身高,并配合其他检查,如抽血,以排除性早熟的可能。同时,需要进行X光检查骨龄,查看脑下垂体是否正常。
骨龄的检测很简单,只需拍摄一张左手掌的X光片即可判断。骨龄和实际年龄不一定相符,提前或延后两年都属正常范围。